壹、前言
在人類的溝通行為中,我們總以為口語佔了最重要的一部分,於是有口語表達訓練班、口才訓練等機構和課程出現。但實際上,人在互相溝通的時候,口語,僅佔了7%,而肢體語言則佔了55%,其中又以面部表情所佔最多,可見,肢體語言的重要性。
貳、不同肢體語言的意義
一、面部表情:
溝通時透過面部各種器官的變化,可以展現喜樂、悲哀、憤怒、厭煩等表情。
微笑:表示肯定、接受、或繼續。
訕笑:表示懷疑、否定、歧視。
大笑:興奮的表現,有時是誇張、做勢、抒發情緒。
苦笑:不滿意,又無法改變某些狀況。
奸笑:不懷好意的笑,通常會帶點得意的表情。
蹙眉:思考、煩惱。
流淚:內在的深層情緒受到牽動。
哭泣:傷心、感動或激動而難以控制。
疑惑或懷疑:就是不相信。常會搭配聳肩的肢體動作。
專注而關注:兩眼深深地望著。
眼神閃爍:有所隱瞞或欺騙,或想談一件不太好談的事。
冷漠:不在乎而且很有距離。
左顧右盼:不是很專注在談話上,有其他吸引的東西。
愉悅:因自己的事(而非交談)而微笑、輕鬆的感覺。
點頭注視:表示同意或有意願繼續聽下去。
搖頭:表示不同意或否認,有時會表示不可置信或讚歎。
低頭:沈思或逃避,或因緊張不敢直視對方。
二、空間距離:
人際溝通不僅要考量人的因素,也要注意溝通時物理環境與溝通者位置、角度等化。距離的遠近也代表著不同的人際互動關係,包括四個類別:
1.親密距離:大約是十八吋(45公分),這是與最親密的人所保持的距離。
2.私人距離:大約是十八吋到四呎(45~122公分),是夫妻或情人在公開場合所保持的距離。
3.社交距離:大約是四呎到十二呎(122~366公分),指一般商業性溝通距離或是同事間工作的距離。
4.公眾距離:大約是十二呎以上,例如上課教室的師生距離。
三、空間位置
各種不同坐位安排的意義:
最親密的人
會坐在一起,肩並肩,身體距離的靠近也象徵著心的靠近。
一般朋友會坐在對方對面,以看到對方的表情。
有事情要討論時,較會選擇這種座位安排。
陌生人或沒那麼熟的人,會選這個最沒威脅感的位子,兩人間互動的可能性較低,是各安其位、各自做事的座位型態。
四、身體姿勢:
1.坐姿或站姿:坐姿面對稍遠站立的人,或旁邊側面站著的人,具有較高的權感。站姿直接面對近處坐著的人則較有壓迫感,若有爭執,則原先坐著的人通常會站起來,以獲得平等的氣勢。
2.身體面向:面對面:有接觸或想要接觸。
背對對方:逃避或不想接觸,亦可能表示輕忽。
並肩或側面:共同、一起面對某些事情,夥伴的感覺。
3.姿態:前傾:積極,想要更靠近。
後仰:輕鬆或輕忽。
視線接觸:雙方接觸良好,有時用來示好或挑釁。
低頭、視線不接觸:逃避或沈浸在內在的世界。
4.手勢:手勢就像是指揮家的指揮棒,在上下、往返、迴旋、分合中,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意境,讓跟隨的演奏者知所依循,也同時表達了各種不同的上下、大小、高低、強弱、開闔……等意境。其變化則隨著情境自然而然地湧現。
練習:
一、 請練習辨別照片中或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表情的涵義。
二、 請找一地點觀察他人的座位安排,並予以解讀。
三、 請記錄下來自己最常展現的表情及肢體語言。
溝通協調管理課程教案設計
教學單元 |
溝通協調管理 |
時 間 |
100分鐘 |
教學日期 |
97學年度 |
||
教學對象 |
日四技二、三年級 |
||
教材來源 |
自編教材 |
||
教學方法 |
講述、示範、小組討論與演練 |
||
教學設計者 |
朝陽科技大學/社工系 陳斐虹 副教授 |
* 目標
* 單元五:肢體語言溝通
單元目標 |
行為目標 |
一、認知領域 1.認識肢體語言的意義。 2.認識面部表情、空間距離、空間距離及身體姿勢的意義。
二、情意領域 3.樂意接受並認真學習課程。 4.能察覺自己的人際溝通行為。
三、技能領域 5.分辨面部表情、空間距離、空間距離及身體姿勢的意義。
|
1能正確說出肢體語的意涵。 2能正確說出面部表情、空間距離、空間距離及身體姿勢的意義。
3能說出溝通之重要性。
4能夠喚起個人學習溝通的積極態度。
5能夠適度地運用面部表情、空間距離、空間距離及身體姿勢與人互動時。
|